Slush China 2019

2019, Nanjing, Shenzhen, and Shanghai

Event

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我作为design specialist在Slush China的团队帮助筹备当年的三场活动。这是我首次接触活动设计,在这半年,我独自完成了三场活动的视觉设计方案,并作为团队里唯一的设计师,完成了大量宣传材料和活动用物料。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我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各类设计任务。从南京、到深圳、最后到上海,可以直观地看到设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哪怕上海场的活动是规模最大的(15K+人次)。

1st stop: Nanjing

Generative visual

1st stop: Nanjing

Generative visual

南京站在6月底举行,我有1.5个月的时间完成相关视觉设计和物料设计。这场活动中我主要还是在和团队磨合,理解Slush的品牌语言,并熟悉科技会展这一行业中设计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南京站的视觉设计多少有点匆忙,但我在海报制作过程中,实践了创意编程和视觉设计的结合。我使用Processing生成随机线条,结合主题识别元素的轮廓(比如人工智能使用人的侧脸、大数据使用数据库符号),构成海报的视觉。

Glitch as a metaphor for innovation

创新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创业者的旅途往往面临着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让我联想到了电子故障的glitch。在设计T恤时,我第一次引入了「故障」的概念,将Slush的logo做视觉上的处理,制造像素的位移。Glitch的概念在上海场,才真正系统化地被应用到了整体设计中。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1st stop: Nanjing

Generative visual

Visual theme: Echo

总结Slush的品牌语言,就是酷与有趣,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让参会者和嘉宾非常难忘。深圳场于8月初举行,准备时间比南京场更充分,并且有了南京场的铺垫,我提前计划了整体的设计时间线,为视觉系统预留了充足的创作时间。

Slush China 2019的主题是Call for Fighters,由此我联想到声音的具像化,推演出最终的视觉主题echo。我用Processing生成了一个交互式的视觉,以活动logo为中心的同心圆向外扩散,根据鼠标的位置,改变其「传播方向」。这个程序并不复杂,但很灵活,让我能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生成大量视觉一致但又能契合我所需要构图的图像材料。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B&W

中国的文化中,黑白有着特殊的含义,因此能尽情做黑白色的设计的机会很少,Slush就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宝贵机会。深圳场中分为白天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晚上的音乐演出,需要从视觉上有所区分。我选择使用色彩反转的方式:白天场的活动采用黑色背景的视觉,夜晚场采用白色背景的视觉。哪怕只有黑与白,也存在很多的设计选项,有时简单的选择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1st stop: Nanjing

Generative visual

Visual theme: Glitch

上海展的视觉主题出发点「glitch」,既是电子故障的视觉呈现,也指些许的错位。最初的意象搜集包括了:电子显示设备的显示故障、软件中排版的扰乱、编程处理现实中收集的影像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图像是我出于兴趣爱好积累的「电脑的错误显示」,人好像就是会被错误所吸引。

虽然电子故障很有趣,但我觉得作为视觉主题吸引力有限。Th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should make the mistake more surreal. 我试着改变现实的物理世界和像素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用电脑制作海报设计稿,再根据需求选择打印或者在线上传播。在这个项目中,我先用电脑进行信息的排版,然后打印出来,加上一些包装材料,再扫描进电脑,用物理过程完成视觉设计。

我尝试了各种包装材料,最后选择了保鲜膜和硫酸纸的视觉表现,因为它们看上去具有很强的触感。同样的塑料纹理,在活动场地巨大的屏幕上播放时放大而显得超现实,在手机上传播的海报上因为缩小而显得精致又陌生。、

Automation

会展的设计工作中有一部分尤其乏味,那就是不断地进行议程文字修改、嘉宾照片替换、logo排序等琐碎的工作。由于活动总是聚合多方协作,筹备参与者众多,期间的修改难以避免。2019年Slush China的三场活动,对于我这个初级设计师而言特别地「用户友好」——南京、深圳、上海的活动规模依次增大,设计难度不断升高,恰好让我有一个较为舒服的学习曲线。

在这三场活动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条设计半自动化的路径,通过模板设计,连接数据库,能够实现批量输出和快速更新设计。正是因为简化了繁琐的流程,我有更多的时间打磨设计本身的品质。

Slush China 2019从技术执行的角度上来说并不完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时至今日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项目。它扎实了我的技术,深化了我的设计思考方式,也是最契合我作为设计师品位的项目之一。有了思考的支撑,才会产生打动人的视觉语言——这是在任何时候,我秉持着的设计理念。

©2025 Yunying Zhang.

Slush China

2019, Nanjing, Shenzhen, and Shanghai

Event

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我作为design specialist在Slush China的团队帮助筹备当年的三场活动。这是我首次接触活动设计,在这半年,我独自完成了三场活动的视觉设计方案,并作为团队里唯一的设计师,完成了大量宣传材料和活动用物料。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我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各类设计任务。从南京、到深圳、最后到上海,可以直观地看到设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哪怕上海场的活动是规模最大的(15K+人次)。

1st stop: Nanjing

Generative visual

南京站在6月底举行,我有1.5个月的时间完成相关视觉设计和物料设计。这场活动中我主要还是在和团队磨合,理解Slush的品牌语言,并熟悉科技会展这一行业中设计师的工作内容。虽然南京站的视觉设计多少有点匆忙,但我在海报制作过程中,实践了创意编程和视觉设计的结合。我使用Processing生成随机线条,结合主题识别元素的轮廓(比如人工智能使用人的侧脸、大数据使用数据库符号),构成海报的视觉。

Glitch as a metaphor for innovation

创新创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创业者的旅途往往面临着各类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让我联想到了电子故障的glitch。在设计T恤时,我第一次引入了「故障」的概念,将Slush的logo做视觉上的处理,制造像素的位移。Glitch的概念在上海场,才真正系统化地被应用到了整体设计中。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2nd stop: Shenzhen

Visual theme: Echo

总结Slush的品牌语言,就是酷与有趣,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让参会者和嘉宾非常难忘。深圳场于8月初举行,准备时间比南京场更充分,并且有了南京场的铺垫,我提前计划了整体的设计时间线,为视觉系统预留了充足的创作时间。

Slush China 2019的主题是Call for Fighters,由此我联想到声音的具像化,推演出最终的视觉主题echo。我用Processing生成了一个交互式的视觉,以活动logo为中心的同心圆向外扩散,根据鼠标的位置,改变其「传播方向」。这个程序并不复杂,但很灵活,让我能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生成大量视觉一致但又能契合我所需要构图的图像材料。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B&W

中国的文化中,黑白有着特殊的含义,因此能尽情做黑白色的设计的机会很少,Slush就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宝贵机会。深圳场中分为白天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晚上的音乐演出,需要从视觉上有所区分。我选择使用色彩反转的方式:白天场的活动采用黑色背景的视觉,夜晚场采用白色背景的视觉。哪怕只有黑与白,也存在很多的设计选项,有时简单的选择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An illustrative sketch of a flower

Final stop: Shanghai

Visual theme: Glitch

上海展的视觉主题出发点「glitch」,既是电子故障的视觉呈现,也指些许的错位。最初的意象搜集包括了:电子显示设备的显示故障、软件中排版的扰乱、编程处理现实中收集的影像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图像是我出于兴趣爱好积累的「电脑的错误显示」,人好像就是会被错误所吸引。

虽然电子故障很有趣,但我觉得作为视觉主题吸引力有限。Th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should make the mistake more surreal. 我试着改变现实的物理世界和像素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用电脑制作海报设计稿,再根据需求选择打印或者在线上传播。在这个项目中,我先用电脑进行信息的排版,然后打印出来,加上一些包装材料,再扫描进电脑,用物理过程完成视觉设计。

我尝试了各种包装材料,最后选择了保鲜膜和硫酸纸的视觉表现,因为它们看上去具有很强的触感。同样的塑料纹理,在活动场地巨大的屏幕上播放时放大而显得超现实,在手机上传播的海报上因为缩小而显得精致又陌生。、

Automation

会展的设计工作中有一部分尤其乏味,那就是不断地进行议程文字修改、嘉宾照片替换、logo排序等琐碎的工作。由于活动总是聚合多方协作,筹备参与者众多,期间的修改难以避免。2019年Slush China的三场活动,对于我这个初级设计师而言特别地「用户友好」——南京、深圳、上海的活动规模依次增大,设计难度不断升高,恰好让我有一个较为舒服的学习曲线。

在这三场活动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条设计半自动化的路径,通过模板设计,连接数据库,能够实现批量输出和快速更新设计。正是因为简化了繁琐的流程,我有更多的时间打磨设计本身的品质。

Slush China 2019从技术执行的角度上来说并不完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时至今日它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项目。它扎实了我的技术,深化了我的设计思考方式,也是最契合我作为设计师品位的项目之一。有了思考的支撑,才会产生打动人的视觉语言——这是在任何时候,我秉持着的设计理念。